邓淑文 张秀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和核心领域。在人工智能不断涌起的技术创新浪潮下,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源头培育卓越教师。师范院校作为科学教师的摇篮,培养具备什么素养的“金师”至关重要。
科学教育“金师”必须具备跨学科素养。“大科学”时代,前沿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不能止步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这对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思维提出更高阶的要求。如果忽视必要的交叉学科知识和教学法培训,培养出的教师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在中小学开展扩优提质的跨学科科学教育。因此要培养“一专多能”的科学教师,以STEM教育理念为引领,敢于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数学、科学、工程、数字、技术、健康等多领域融合的课程框架,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工程素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程素养强调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和实践创新,这是科学教育培养的关键环节。科学教育要避免纸上谈兵,就必须强化工程思维的培养。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重庆某校建立校地企联动的实践育人生态,通过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供给体系,把学生的培养过程始终与真实的教育场景、科技实践紧密相连;湖北某校积极参与中小学科技节策划,在实验课程中融入模型设计环节,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教具,让学生在“接地气”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数字化浪潮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有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工具开展创新教学,是未来科学教师的基本功。上海某校的师范生们用“AI学生”练习授课,实现精准教学;广东某校协同提质组团AI平台接入DeepSeek,构建覆盖教学全场景的智能生态系统……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未来的科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善于利用新技术为教学研究赋能。师范院校必须加快推进“AI+教师教育”深度应用,为师范生成长描绘个性化“数字画像”。
优秀的科学教师还要有育人智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能把单向输出的“我说你听”升级为思维碰撞的“圆桌论坛”,把按部就班的“我做你看”实验课重构为关注科研前沿的探索工坊,把抽象的知识点活化为生动的知识图谱,把地域特色资源融入课堂育人,在因材施教、因校制宜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爱上科学。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师范院校不能只是生产“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科学老师,而是要培育契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智能化教师队伍,确保科学教育“一个都不能掉队”。
随着越来越多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当科学教育真正成为点燃科技创新的火种,我们必将培养出更多心怀科学梦想、具备创新活力的青少年,为培育时代新人做好薪火相传的接力。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
98配资官网-98配资官网官网-配资专业在线配资炒股-新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