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Talk君
大家好,我是talk君
近日,两则揪心的新闻在家长群中快速传播:福建一名5岁女孩游泳泡温泉后感染“食脑虫”,陷入昏迷;安徽一名6岁男孩在幼儿园打水仗后,同样被诊断出感染“食脑虫”,走路不稳、持续发烧。
两位家长在网上发出紧急求助,字里行间透露着绝望与焦虑。
更令人心痛的是,其中一位家长描述道:“医生好像已经给我宣判了死刑,说孩子的脑电图基本是平的,不能自主呼吸,生命体征也在陆续减弱。”
“食脑虫”到底是什么?夏日玩水真的如此危险?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食脑虫”并非虫子,而是隐形杀手
“食脑虫”并非真正的虫子,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原虫。它们体积微小,只有几到几十微米,肉眼根本无法发现,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目前对人类具有较强致病性的主要有三种:
·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通过鼻腔进入人体后,可沿着嗅神经快速抵达大脑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通过皮肤小伤口或吸入尘土进入体内
·棘阿米巴:主要引起隐形眼镜相关角膜炎,偶尔侵袭脑组织
这些微小的生物一旦进入人体,会释放多种蛋白酶破坏脑组织,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导致脑组织坏死,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食脑虫”。
感染途径:无形中的致命入侵
阿米巴原虫主要分布在自然水体和土壤等野外环境中,如湖泊、池塘、河流、温泉、未氯化的游泳池和污水等温暖淡水环境。
最危险的感染途径是:
当含有阿米巴原虫的淡水猛烈冲入鼻腔,虫体可沿着嗅神经直接抵达大脑,几乎绕过人体免疫“哨卡”,留给免疫系统反应的时间极短。
尤其是在野外游泳,阿米巴原虫接触鼻粘膜后,经嗅神经直接、快速到达脑组织。
其他感染途径还包括:
·皮肤破损后接触污染泥土或浑水
·佩戴隐形眼镜游泳、洗澡,棘阿米巴可附着镜片导致感染
·使用未经消毒的自来水、井水或河水冲洗鼻腔
值得注意的是,饮用被污染的水不会感染,因为胃酸可以杀灭虫体;它也不会通过人传人或飞沫传播。
早期症状隐匿,病情进展迅速
“食脑虫”感染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早期症状与普通脑膜炎极为相似——高烧、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很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或病毒感染。
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
·持续或间断性抽搐
·昏睡甚至昏迷
·因颅内高压导致的恶心呕吐
·癫痫、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
大约在1—2周以后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病变。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对于致病性阿米巴原虫尚无特效药,患者通常来不及诊断和治疗,因此感染后死亡率极高。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的死亡率高达97%以上,狒狒阿米巴感染的死亡率也超过89%。
不必恐慌,但需警惕
尽管“食脑虫”感染凶险,但家长们不必过度恐慌。在我国,“食脑虫”感染属于小概率事件,发生概率较低 。
有研究表明:每百万次暴露,仅发生大约2.6例感染。
海水因盐度高,正规游泳池因余氯充分(≥3mg/L),这两种环境基本“劝退”阿米巴,感染记录极少。即使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与阿米巴正面“相遇”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近年来大家感觉病例增多,主要源于2018年前后,有了NGS测序技术才开始诊断出来。
三大防护措施,让孩子安全玩水
预防“食脑虫”感染其实很简单,建立三道防线就能有效避免:
第一道:远离高风险水域
不要带孩子野泳:池塘、小溪、湖泊、水库都不要去,尤其避免在温暖的死水、水浅且流速低的水域活动
选择正规泳池:查看水质监测报告,确保余氯含量保持在0.3mg/L至1.0mg/L
避免潜水跳水:减少鼻腔进水风险
第二道:做好物理防护
佩戴鼻夹:在可能污染的水中活动时,使用鼻夹非常重要
保持头部在水面以上:游泳时避免潜水或跳入停滞的淡水
伤口防护:皮肤有破损时,避免接触自然水体和泥土
隐形眼镜注意事项:不佩戴隐形眼镜游泳、泡温泉及洗澡
第三道:安全清洁
正确清洁鼻腔:玩水后,用瓶装水或煮沸冷却的自来水清洁鼻腔,不要直接用自来水洗鼻
及时清洁身体:接触土壤后及时清洁,确保皮肤无伤口暴露
早识别早治疗,关键时刻能救命
虽然“食脑虫”感染罕见且凶险,但并非不治之症。国内已有成功救治的案例:2023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曾成功治愈一例感染“食脑虫”的患儿。
黄金救治窗口期很短 ,早识别早就诊至关重要。如果在温暖淡水呛鼻后一两周内,出现高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脖僵硬,甚至很快意识模糊,务必立刻就医。
就医时一定要主动告诉医生:在哪个水域把水呛进鼻子了,时间就是生命!
这个夏天,带着科学认知和基本防护知识,孩子们完全可以快乐玩水、安全消暑。做好这三点防护,享受清凉的同时,远离无形的威胁。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赶紧关注视频号@一刻talks吧!
98配资官网-98配资官网官网-配资专业在线配资炒股-新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