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罗石芊
“900多年前,出入巴蜀的‘三苏’有怎样的‘朋友圈’?”
9月26日,四川省眉山市美术馆内。一场以“三苏与巴蜀”为主题的书画文献展上,眉山市美术馆负责人谢可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美术师张家伟、文博馆员翟晓楠,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为大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讲座
三苏与巴蜀,有着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又应当如何透过巴蜀大地上的三苏遗迹去理解三人的文化思想?9月26日,东坡大家讲第二季走进眉山市美术馆,在三苏的诗文中,在当代名家的书画中,找寻900多年前三苏的巴蜀印迹。
巴蜀,是了解三苏的“小钥匙”
“三苏是眉山人,眉山举办三苏的展览,不是天经地义吗?加上‘巴蜀’这个概念,是不是多此一举?其实‘巴蜀’,恰恰是我们更好地了解三苏的‘小钥匙’,也是我们策展的初心所在。”一开篇,谢可人就点明了巴蜀对于了解三苏的重要性。
今年6月6日,由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与眉山市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三苏与巴蜀”书画文献展在眉山市美术馆(城市艺术中心北楼)开幕。展览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藏的25件古籍文献和特邀的85件书画精品汇集一堂,以三苏出蜀的陆路和水路为基,把巴蜀地区各三苏遗迹遗址串联成线,从三苏的眉山记忆、巴蜀诗文、巴蜀交游、千年嗣响四个角度,全面展现三苏文化与巴蜀文化持续近千年的互动与对话。
“巴蜀是三苏文化的原生土壤、三苏交游网络的枢纽和三苏文化传承的回响之地。”谢可人说,从对三苏有着知遇之恩的张方平,到苏轼兄弟的好哥们儿巢谷,巴蜀大地,蕴藏着三苏的人脉和朋友圈,也是他们思想和文化碰撞的灵感源泉。
眉山市美术馆负责人谢可人
三苏虽离蜀未归,但是他们的诗文、思想、精神却在巴蜀的山川、古迹、文人心中流传。宜宾思坡镇、重庆永川来苏镇、乐山凌云山……三苏的痕迹,刻画在了巴蜀山水之间。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巴蜀的山水与人心,成为一代代蜀人的精神底色。
眉山,作为三苏的家乡,自然也肩负着推广三苏文化的使命。2024年夏天,策展团队耗时二十余天,对巴蜀各地的三苏遗迹遗址开展实地调研,北至剑门古蜀道,南抵宜宾牛口坝,东达重庆巫山县,并系统梳理各类文献,形成数万字研究资料,最终确立“眉州记忆:我家江水初发源”“三苏出蜀:梦寻归路蜀山长”“蜀地百朋:谁言万里出无友”“诗助江山:至今瓣香长不断”四单元叙事框架。
“不是我们在‘做展’,是我们在‘找三苏’——在古籍里找,在山水中找,在巴蜀人的心里找。”谢可人说,“这场展,不只是眉山市美术馆、三苏祠博物馆的展,更是我们巴蜀人共同的‘文化家事’。”
在巴蜀,三苏都打了哪些卡?
沿着三苏的足迹,从家乡眉山开始,我们又能看见他们眼中怎样的巴蜀世界?张家伟以《塑造与追忆—文字、图像、艺术的三苏巴蜀行迹再现》为题,用一幅幅书画,勾画出了三苏在巴蜀的打卡路线。
张家伟在讲座中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家乡眉山,在苏东坡心中一直是唯美的形象,书画家们也根据苏东坡的叙述,与现在的地理环境结合,勾绘出了不同角度、不同理解下的东坡家乡。
路过宜宾,苏轼写下《过宜宾见夷牢乱山》,记录下“朦胧含高峰,晃荡射峭壁”,到巫山,在《巫山》中记录下“旁观不暇瞬,步步造幽邃。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从大慈寺的古佛青灯,到巫山下的蜿蜒长江;记录爱喝的郫筒酒,看见江水从乐山大佛脚下奔腾而过,诗词中的东坡记忆,在摄影、绘画与文献交织中跃然眼前。
此前,沿着东坡脚印,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三级美术师张家伟寻迹乐山、宜宾、泸州等地。张家伟介绍,三苏三出巴蜀两返眉州,在出返蜀路途中感受巴蜀各地风俗文化,将所见江山胜景化为诗文,塑造了新的文化地标,引后世无数贤者追忆向往。
“我们沿着三苏巴蜀脚印追寻,深切感受到了文助江山和江山助文的实证,因三苏而不断塑造出的新的文化地标,代表了后世贤达与巴蜀人民对三苏的喜爱与敬重”。张家伟说。
三苏的“朋友圈”,长啥样?
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里,不仅体现着三苏丰富精彩的精神世界,更藏着三苏最真挚的“社交图谱”。翟晓楠用“交由神契”形容着三人的朋友圈,“从同窗少年到师长亲友,三苏的巴蜀‘朋友圈’囊括眉州乡友37人、蜀中贤达56人。”翟晓楠说道。
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翟晓楠
在这个“朋友圈”里,有在学舍与苏轼联句嬉戏的同窗好友程建用、杨尧咨,也刻画出真心实意想邀请苏轼成为邻居的范镇;被苏轼笑称“勿令范十三知,纯夫旧行第十三也”的范祖禹,则是那个总劝他莫要戏谑过度的诤友。当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人人避之唯恐不及,阆中人鲜于侁却执意相见,宁可被罢官也不毁友信札,直言:“欺君负友,吾不忍为。”
除了有值得信赖交往的朋友,这个圈子也记录下了“三苏”的日常趣事。在黄州,苏轼与兄长对饮间,发现自己酒量见长,遂记录下“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向画家“笑笑居士”文同索画不成,苏轼便“敲诈”,佯言要到处题‘与可笔’骗人,还威胁拿绝句去官府‘索绢二百五十匹’。对着亲戚程之才送来爱吃的蜂蜜和荔枝,苏轼用一封《与程正辅》道不尽感激与牵挂,也为惠州的军务给程之才写信建言献策。
这个跨越千年的“朋友圈”,不仅是文人交游的缩影,更映照出三苏“交由神契,非以势利相攀”的人生信条。正如谢可人所讲,三苏是巴蜀文人网络里的“核心纽带”,正是这个“朋友圈”,让三苏的思想能在蜀地扎根、生长,也让蜀地文风通过三苏走向全国。
98配资官网-98配资官网官网-配资专业在线配资炒股-新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