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春耕夏种秋时收,金秋已至,是收获的季节。成都平原上,当稻谷的芬芳飘过,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稻浪翻滚时,将目光投向深邃的历史长河,是何人在此处种下了第一粒水稻种子?如今,在宝墩遗址发现的4500年前水稻田遗存,正诉说着古蜀先民的“田园牧歌”。
2025年,是宝墩遗址科学考古发掘三十周年,也是在这一年,宝墩遗址经国家文物局评定正式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995年,踌躇满志地四川考古工作者们在这里发现了成都平原第一缕文明的曙光,在三十载的考古叩问中,一代代考古人前赴后继,不断探寻古蜀文明之源。
9月26日,在宝墩遗址考古三十年暨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活动的现场,来自全国考古、历史等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在回望宝墩遗址考古三十年的历程中,他们也谈到了文化遗产如何在保护中活化利用,在新时代重焕生机、绽放光彩。
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n图据新津区委宣传部
回望宝墩考古30年
揭秘古蜀文明源头
金秋九月,丰收节的余韵还未散去,来到毗邻天府农博园的新津宝墩遗址,这里正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作为中国西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史前城址,1995年,宝墩遗址初次露面,它的发现,展现了成都平原4500年前的一缕文明的曙光。所以,站在宝墩遗址考古三十年活动的现场,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宝墩遗址博物馆学术馆长唐淼的话题,也自然回到了三十年前。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宝墩遗址博物馆学术馆长唐淼
在唐淼看来,宝墩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1995年到1996年,宝墩遗址的考古发掘掀起了成都平原寻找新石器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城址的高潮。“在宝墩遗址之后,又陆续确认了其他7座城址,让成都平原拥有了新石器时代文化,也让成都平原从之前的荒漠之地,被纳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学术认识之内。”第二阶段则从2009年算起,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墩遗址重启发掘工作,面积从原来的60万平方米扩大至惊人的276万平方米,堪称“长江上游第一城”。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构建出了成都平原最早的村落形态,也发现了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种植地,也对成都平原早期的文明化进程和社会化、复杂化进程有了一定的认知。”唐淼说道,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深入,对于宝墩人的生业形态,也就是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以及聚落形态、丧葬形态等方面,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
三十载的考古接力,让宝墩先民的古老故事在当下得以被发现、被解读。采访中,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水城的思绪也回到数十年前,他提起自己在北大毕业之后便来到四川工作,当时四川还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所以宝墩遗址的发现,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是对于长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特别重大的转折点。”
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水城
李水城总结道,宝墩可以作为长江上游的文明的曙光,在宝墩文化的基础上才孕育出了后来的三星堆文化,那又是另一个惊世大发现。“特别是近几年来,三星堆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不仅是国内注重,而且引起全世界的注意。所以说,宝墩在这过程中的作用,我想不言自明。”
而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成都市历史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何一民眼中,宝墩遗址的出现,足以将成都的城市文明由从原来认知的2300年前推到了4500年前。“将成都城市文明往前推了2000多年,改写了成都平原,也改写了四川的历史。”
现场签署《古蜀文明保护传承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n图据新津区委宣传部
从考古发掘到成果共享
古老遗址如何“活”在当下?
数千年前,宝墩的古蜀先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宝墩文化。数千年后,宝墩传递的蜀地文化根脉,仍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蜀人。9月26日,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总占地面积约368公顷,涵盖了游客中心、考古工作站、博物馆、城墙体验展示区、模拟发掘区、宝墩学堂、研学营地等展览展示场景。
航拍宝墩遗址\n图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宝墩遗址的考古工作做了30年,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考古工作站扎根在遗址现场,也成为了遗址公园的一大亮点。”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项瑾斐这样说道,她谈到,遗址公园与田野、林盘、村落相融,为遗址的活化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金松也说起,宝墩遗址在考古上的学术意义不言而喻,但如何将考古成果转化为社会公众可以共享的内容,他认为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新路。“无论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还有研学活动,乃至农产品等衍生物,宝墩对于临近农业产业的遗址公园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四川共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中宝墩、三星堆、金沙这3处都属于古蜀文明的遗址。在当天的活动中,这三家遗址公园代表到来,共同签署了《古蜀文明保护传承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表明未来将凝聚协同发展合力。
航拍宝墩遗址\n图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从宝墩到三星堆再到金沙,这三个不同时期的重要遗址,把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串联得非常清楚。”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专职副书记郑漫丽说道,而早在很多年前,古蜀文明遗址之间的联动就非常频繁。“在科研工作之外,我们的展览、教育方面,包括研学的线路等合作,都是目前正在积极去开展的。”
同时,三星堆遗址博物馆规建部部长肖灿也表示,通过古蜀文明脉络的串联,可以让游客或者观众能更好地了解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而不是单独地看某一个历史的断面。“未来,我们也会有更多的信息交换和更深的研究,让古蜀文明之光闪耀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
98配资官网-98配资官网官网-配资专业在线配资炒股-新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